【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投资研报

【机构调仓】刘彦春、董承非、谢治宇等调仓个股详情来了(名单)

【超级大单】公募调仓完毕!1股惊现天地板竟被两机构买入8千万

【硬核研报】千亿级新蓝海出现,癌症精准治疗又有了“新利器”!这一医药子行业政策利好频出,将催生一批百亿乃至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

【主力资金】两大顶级游资齐聚1股!1股地天板背后发生了什么?

来源:投资家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刘晓月

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四年前,无人浪潮席卷全国,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但仅仅一年之后,这个行业就上演了兵败如山倒的大败局。但是如今,这个行业又“死灰复燃”了!

据北京商报消息,2020年,主打生鲜便利柜的“在楼下”新增了200个点位。这家提供生鲜果蔬及订奶业务的公司经过精细化运营,全部点位都保持了正向现金流,且盈利实现了217%的增长。

天眼查显示,“在楼下”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公司,主打华北市场,目前已经拿下了创新工场、IDG资本等明星投资机构的千万美元融资。

此外,钱大妈目前也在加大无人货柜布局,其旗下无人货柜项目“菜吧”已在深圳、广州开出了近百家网点,并开放了这两地的加盟。

一个“菜吧”由5-8台经过改造的智能冰箱组成,销售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牛奶、面包等生鲜品类。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进行自助购物。

再之前,已经有包括桃丘生鲜、嘉味食光、鲜为客在内的不少公司,都加大了无人生鲜业务的布局这条路。

据天眼查APP显示,去年以来“无人经济”迅猛发展,截至去年8月,我国无人零售相关企业近1.7万家。其中,从地域分布来看,钱大妈大本营所在的广东省,无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将近1.4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21.87%。

无人货柜为何诱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以无人货柜为代表的“无人生意”为啥能死灰复燃?吸引创业者们的亮点在哪里呢?

一是能够进一步填补消费场景的空白,相比“重资产”的线下店,无人零售更为灵活,能填补门店触达不了的空白区域。

以办公室场景下的无人货架为例,职场白领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度过,对于零食与饮料有着天然的需求,往往对于小宗购物便利性的需求超越了对于商品价格的敏感度,因此,无人货架能够完美地捕捉这个空白点位。

一位创业者表示:“无人货架背后切入的是一亿多白领8小时的吃喝市场。倘若布点达到10000个,那日流水很快可以达到50万,且30%以上的毛利率也让其在三四个月迅速回本。”

此外,无人货柜的模式更轻、投入也少,对于加盟者来说也很具有诱惑力。以钱大妈的生鲜柜“菜吧”为例,根据其加盟细则,一个“菜吧”前期至少投入五台冰柜设备,一般标准是6台,设备费用约7万元。此外品牌使用费、品牌保证金和贷款保证金各1万元,装修费分室内室外两种情况,分别需要1万元和2万元,开业宣传费用约5千元。前期一次性投入约12万元。

而后期费用则包括品牌管理费(19点前营业额的2%)、物联网卡使用费(100元/张/年)以及总营业额0.6%的支付手续费。

(图:菜吧加盟费用细则)(图:菜吧加盟费用细则)

生鲜柜初期投入只需十万出头,相比几十万的多实体门店可是便宜了不止一星半点。同样以“钱大妈”为例,其在广州的实体店,门店面积差不多50平方米左右,前期投入成本大概在40万元左右,包含3万元加盟费,4万元的保证金,装修打包费26万左右,以及门店租金、人工成本、宿舍租金、品牌使用费等。

而且目前来看,其盈利情况也颇为可观。据自媒体“第三只眼看零售”报道,经营较好的“菜吧”月均销售额在15-21万之间,除去支付给小区的租金、水电费、物料费、人工成本等,估算下来,每月净利润超过1万元。

相比过去,现在的无人货柜创业有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疫情的催化作用。一方面,人们对于“无人”也太的认知度、接受度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许多地方也将发展无人货柜、自助售货机列为便民生活类的政策文件。

如《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就明确指出“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零售终端,加快覆盖医院、学校、办公楼、大型社区等。”区域此外,该方案还给出了发展目标,到2022年底,上海将新增1.5万台以上的智能配送终端。

机构们也对此纷纷给出了乐观的判断,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无人零售行业用户规模正逐年增长,2020年突破650亿元,预期2021年达到上千亿元。

“无人生意”,却是“无人受益”

但直到今天,无人浪潮的大起大落还历历在目,自打2016年亚马逊宣布推出无人便利店目Amazon Go之后,迅速掀起了无人零售的浪潮,国内企业纷纷模仿,从最传统自动售卖机起步,到无人货架、无人商店,创业者们趋之若鹜。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

但从红得发紫到多家企业被曝出融资失败、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前后加起来也不到一年的光景。这个行业几乎全军覆没,入局者在一年内就因亏损倒闭或转型。

所以,现在的创业者们,需要想不再重蹈覆辙,就必须明白这个行业究竟有啥问题,究竟有哪些坑需要避免呢?

其实本质上来看,这种模式具有天然的缺陷,既没有便利供给侧,也没有给消费侧带来更好的体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无人货架受特定空间容量的限制,可拓展的SKU有限,商品质量也难有保障,商品更新也不够及时。

其实“无人”说到底只是一个噱头,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零售”,你的产品够不够好、消费体验够不够方便。但这些核心的东西都是“无人”保证不了的,相反还会恶化——购物遇到问题时也找不到售货员帮助解决。

此外,“无人货架”也是对人性的考验。尤其是对于开放式的货架,消费可以说全凭自觉。而现实证明,人性经不起考验。据公开信息显示,无人货架的货损率普遍在1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60%;参与恶意逃单和“窃取”的不仅有消费者,还包括配送员。居高不下的货损率,一直让行业盈利捉襟见肘。

从供给侧来看,看起来很简单的无人货架,但背后其实具有很复杂的逻辑。它是实打实的商业零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货架、商品、供应商、城市内仓库、运货车辆,补货人员……每一个环节都面临调整。

首先,仓储问题。一个城市尚且还好,如果范围拓展到几十个城市,那么能否拿下符合条件的城市仓或区域仓便存在很大的困难,一个是成本非常高,另一个是即使你掏的起钱,但也可能找不到合作方来落实。

其次,补货问题。单次补货SKU品类较多、物流难以跟上、运输效率过低、由于需要拆零故而拣货和末端送货成本大幅上升、配送人员不稳定……这都是无人货架的老大难。尤其是对于生鲜品类而言,保鲜时间短,货物需要快速周转,从运营、售后到日常服务,难度还要再上一层。“很多居民都反映,叶菜水果有些都是烂掉的。”

第三,管理难题。由于缺乏闭环管理体系,相关人员难以严格按照要求予以操作。一些补货人员在领悟到“无人”的真谛之后,经常一边补货,一边从货架或者补货箱内拿走一堆产品,金额高的能上百,反正都会记为货架的盗损。有的货架公司经过调研才,超过一半的货架盗损可能是补货人员在路上“吃”掉的。

此外,创业者们还面临着“左右手互博”的问题。现在很多生鲜店、便利店,包括钱大妈品牌下的实体店,大部分都开在小区门口,这时候你再放一个无人货柜,岂不是自己给自己设障吗。

杀死“无人货柜”的真正元凶

不过,若是无人货架只是小范围、精细化地慢耕细作,未尝不是一门“小而美”的生意。一开始有些创业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后来,巨量资本进场,大量创业者跟风杀入,然后一切都乱了套,这才是上一轮无人货柜“死亡潮”的终极原因。

在大量玩家密集涌入的情况下,点位与数量成为唯一的关注重点,用华丽的数据来吸引资本眼球,以获得资金加持。

有创业者表示,“他们(投资人)不问别的数据,所有人就问一个问题:你一个月能做多少点位,一年能能做多少点位。”

为了展现市场运营成果,各大创业公司开始捏数字、放卫星。猩便利3个小时100万单(还都是非高峰),便利蜂的每周新增2万个货架,每日优鲜放出了50万个货架目标,这样的数据真实性有几何?明眼人一看便知。

当然,除了“口头放话”之外,更需要一些“实际行动”。各个BD为了拓展市场,什么大招、阴招、损招都使出来了。

首先是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扩张。市场BD们为了完成任务,十几个人的小公司都进去铺设点位,并表示“有多少收多少”,更有甚者,连5个人的公司点位都不放过。点位的价格也被不断推高,“刚开始一个点位200元,竞争最疯狂的时候是一个点位5000元。

金钱密集指出,往往也是乱象横生之处,大量腐败情况也开始出现。一些BD团队与投放企业勾结,在无效点位虚报公司人数,“3、5个人的公司写成50人规模报给总部”。还有BD告知客户货架上的食品可以免费吃。

更有甚者,光靠倒卖信息,BD们已经就能发财了。“BD经理带着队伍频繁换东家,网点卖来卖去。”一位创业者无奈地表示,BD们月收入达到3、4万元的比比皆是,“搞得我都想去做BD了”。

此外,挖对手墙角之类的恶性竞争现象也开始频繁出现。为了快速铺量,挤垮竞争对手,部分无人货架竞品商务BD私下接触竞品商务BD,以金钱利益为诱惑,明码标价购买竞品点位及数据。但这还不是最损的,有些BD还向入住企业负责人散布竞品谣言:资金链断裂、已经停止开拓市场,随时可能无法付款即将被收购等,然后借机推销自己的货架。

这时候,行业心态已发生变化,已经没人关注丢失率、毛利率、补货速度等等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大家的眼睛都只盯着点位的数据、数据、数据,所有环节都开始失控。

BD随便开发,反正不对运营负责。运营人员一边安装,一边偷盗。其实管理层也对这些情况都是心知肚明,但大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你能把点位和订单量冲上去,只要能找到投资人(来买单),就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通过漂亮的数据来赢得资本加持之后,这些企业想到的也不是提高内功,而是将钱用到新一轮疯狂扩张、新一轮数据“卫星”运动上,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钱坤一句话总结的精到——“资本的热潮导致了大家不太注重商业上的运作,让这个行业烂掉了,其实它是个被资本毁掉的行业。”

结语

“一场游戏一场梦,梦醒全是伤心事。”近年来,无人货柜的故事在互联网圈反复上演,发展初期行业风平浪静,资本进来之后行业风起云涌,各家急功近利、蒙眼狂奔,持续扩张、持续亏损、持续融资再扩张……仿佛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死循环,团购如是,O2O如是,共享单车亦是如此。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这一次的创业者们能够谨记前人的教训,本着务实的态度,注重精细化运营、可持续发展,千万不要再踏入同一条河流!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