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股大幅回暖,王者归来还是回光返照?黄燕铭、洪灏、刘彦春、曹名长、王庆、侯昊等重磅嘉宾齐聚一堂!→【名额有限,报名入口】

近日,国联安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刘斌对话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针对中国产业链崛起中的制造业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刘斌回顾了中国制造业建国以来的发展脉络,指出中国的产业从建国到70年代引进和消化苏联的重工业,过度到80年代的以出口导向的轻工业。进入21世纪我们的重化工重新崛起,有了钢铁煤炭化工家电的大规模兴起,直到产能过剩。最近10年进入制造业高质量升级时代。

他还指出产能过剩是每个国家和行业都会经历的短期阶段,过剩后是低端产能的淘汰和对需求的重新匹配,是正常过程。

中国制造业因为有自己独立的巨大市场和独立自主的国家作支撑,会走出和日本不一样的路。产业不会转移,而会逐渐和内部需求结合,最终能走出世界级的龙头公司。

以下是他的观点汇总。查看视频

主持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承接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如今全球面临第四轮的产业迁徙,中国低端制造内移外迁,加速向高端迈进,产业升级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大趋势。

刘斌总中长期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他旗下管理的一些产品都重仓了不少制造业公司。您怎么看待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刘斌:我比较看好中国制造业中长期的发展机会。中国制造业经历了模仿、消化、简单规模扩张等几个阶段,现在进入创造性发展阶段。

很多细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的锂电池产业,发展路径是中国主导的。

还有过去已经发生的占优势的产业,比如家电、通讯设备等。20年前这些行业的玩家主要是美欧日的公司,中国企业还处在模仿阶段,做的是山寨。十几年前有山寨手机,现在不管是华为、OPPO、vivo还是小米,都没人认为是山寨很差的手机了,反而是曾经规模很大的三星市场份额掉了。

这就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发展过程,从模仿别人,学习,用规模创造利润,进行再投资再研发,再慢慢发展出自己特有的东西。

主持人:老师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

刘斌:我分享下建国以来整个中国工业化的简单历史。从1949年开始,中国工业几乎从0开始,那时候所谓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东的个别城市,是殖民地时期的产物。建国后开始规模化引入苏联的重工业,到1953年结束。

后来进入自主发展的阶段,消化吸收苏联的重工业基础。接下来到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又引入美欧日的制造业。所以这几十年做了很多工作,没有体现为个人财富的积累,但却奠定了整个中国最基本的工业基础,比如一些简单的钢铁企业,还有基础设施。

从80年代开始,工业化分好几段。第一阶段以乡镇企业为主,做的主要是轻工业,以棉纺织业和小五金为代表。现在这些产业慢慢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因为这些产业链比较短,需要的技术也简单。

90年代后进入外向型出口创汇阶段,做的也是轻工业,不过是更复杂的高级玩具,或者说和电子有关的简单制造业。这样我们积累了大量外汇,有了美元去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积累了资本。

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重化工业大规模兴起,涌现了大量的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家电。那个时代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个家电企业,都对应一个外资合作方。现在这些技术都吸收了,在上面做了创新,有了大量被淘汰的产能,剩下的都是全球龙头企业。

最近10年我们产业又有变化,典型的出现了高级复杂的电子产业,手机产业链,医药方面从纯粹的仿制药,慢慢有大量企业做原研药,消费品方面以前大家以买外国商品为荣,今天这些东西都不怎么流行了,开始大量接受国产消费品。

回头来看,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过去经历过的产业升级,目前对应行业的优秀企业仍然得到保留,像纺织企业,五金企业,低级产业跟着市场,仍然还在。

第二是从1978年之后的四十年,整个经济和社会是以前无古人的发展速度进步。

主持人:谈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重化工业的兴起,目前都面临产能过剩问题,政府也出台了文件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您怎么看待产能过剩?

刘斌:目前说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企业上。但历史上像轻工业纺织业也过剩过,这不是单独现象,就是历史规律。像美国也是这样,巴菲特伯克希尔最早投资的一家纺织工厂,就过剩了,开了十几年最终还是倒闭了,倒闭原因是中国纺织业的崛起,竞争不过。

所以很多产业都会经历这一轮一轮的升级换代,像纺织业、五金业,包括今天的钢铁、煤炭、有色、化工里的初级化工品,都会经历先过剩,然后效率低的企业倒闭,剩下的企业技术改造,研发创新,进行新一轮扩张,这样不停循环,最终各个产业都向更高方向进展的过程。

所以目前的过剩是这个时刻发生的短期过剩,短期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无法跟购买力匹配,就产生了过剩。接下来无非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功能,降低价格,逐步产业升级就好了。

主持人:今天的主题叫崛起的中国制造,可否举几个例子讲讲中国制造业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有怎样的发展路径,又是如何解决产能问题的?

刘斌:把话题引回到家电和通讯企业。我大学两千零几年毕业的时候,通讯和电子技术是学校非常热门的,当时有四家公司主要招人,就是“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月薪是1万左右,很高的。

现在大家直到,只剩下华为一家了。他们都是从程控电话交换机开始做,当时和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相比,就像个乡镇企业。

首先是学技术,造仿造产品,当时产品一周坏一次,就派专门的人蹲守在公司等着修。爱立信等的设备可能半年坏一次,维修费用也高,专人从国外过来也不频繁。所以慢慢扩宽市场。

后来产业过剩了,这种电信设备人人都会做,很便宜,不赚钱。华为中兴就开始做无线通信,做手机基站,基础网络,其他两家跟不上,就淘汰了。

最近十年,手机终端这个领域中兴没有跟上,又要被淘汰,跟不上华为。

所以虽然看上去是个很顺利的过程,但每个阶段都会面临某类产品的过剩和激烈的竞争,胜者为王。大部分行业都是这样。

再比如空调行业原来有春兰、格力和美的。倒过来看成功的企业好像很有逻辑,实际一个行业总在经历不断的技术进步,还有短期的过剩。

再比如外国的英特尔,一开始是做内存条的,内存条做失败了,但CPU通过一个日本厂家定制给做成功了。后来他就在CPU上不断积累技术,其他人就跟不上了。

所以说没有顺风顺水的行业,只要一个行业足够好,竞争者就会很多,就会有短期过剩。只有那些能把资本保住的可以幸存下来,研发新产品,进入新的上升周期。如果在某段盈利很好,却没有好好思考未来的样子,没有进行新的投资和研发,就会掉队。

另外关于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也是个动态概念。比如半导体,是上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行业,至今也有50多年历史了,经历了很多轮洗牌。

到现在美国半导体企业就剩下不到10家成规模的了,还主要以设计为主,真正搞制造的就是英特尔一家。制造的另一家巨无霸是台湾的台积电。

就是美国70年代发展起来一个行业,到80、90年代被日本企业剧烈竞争,后来又是韩国和台湾崛起。

那美国和日本看半导体,肯定是传统行业。在中国就是新兴行业。所以对未来行业变化要有敏感度,不是简单用传统或者新兴来定义。

主持人:了解了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刘斌:中国的制造业从全球来讲,都是非常独特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美国欧洲的产业开始向日本转,80年代后又转向韩国台湾。大家担心现在中国的产业会不会也转移走。

但对比来看日本,日本也是典型的制造业立国的国家,没什么资源,原材料都要进口,石油、煤炭、铁矿石都要进口。

他的典型特征是产品要卖给国外的,他们人口只有一个亿,原来要卖产品给美国,现在要卖给中国。

因为他一没有独立的巨大市场,二没有独立主权。中国不一样,大量产品是卖给自己国家的,不依托于外部。同时又是个完全自主独立的国家,包括货币政策一定程度是全球除美国外最独立的。

所以我们的制造业在自己内部市场就可以生存,关于产品形态、特征,有很大的自主性。中国14亿人,人均GDP1万美元,市场规模大概是美国的两三倍,也比欧洲要大。

我们的产业曾经是别人产业链上其中的一环,现在可以逐渐摆脱附庸地位,从头到脚自己掌握,而不需要依托外部市场。

政治学上有个名字叫殖民体系,说其他国家发展起来的时候,都要向新兴市场倾销产品。中国不需要做这一步,只要满足自己需求就够了。

那未来哪些企业能摆脱附庸地位,设计发明出中国人自己想要的产品,用更好的性价比来满足,那这样的企业就会自动变成世界级企业,因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在中国。

再往后你会发现,中国产生了自己民族的产品,就会自动变成世界的产品,是一样的道理。

可口可乐曾经是美国的象征,不是因为那是一杯糖水,而是因为那是美国的象征,包含着文化价值。

同理中国只有创造出包含自己文化的商品,才会自动比较容易输出到别的国家。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类似的苗头了,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的东西很有特点,慢慢引入自己国家。这才是中国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

扫二维码,注册即可领取6.xx%理财券>>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