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宋元家

初夏时回到家乡城子坦,战友沙警官对我说,咱们这儿除了大黄蚬、羊角鲜、虾爬子和巴蛸等有名的海鲜外,再就是嘟噜蟹了,吃起来又鲜又香,最容易勾起思乡之情。

早餐后,沙警官带我来到吊桥河大东甸附近的芦苇滩,正落潮,看到几个人挽着裤腿光着脚,猫腰在泥泞中掏蟹洞。海滩上,潮沟里,苇丛边,碱蓬中,时有大大小小的嘟噜蟹出没,像铠甲小勇士般地穿梭横行,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嘟噜蟹比火柴盒小点,头胸略呈方形,背为青褐色,粗足无毛,蟹体前竖起火柴棒似的一对眼睛。两侧有一双尖锐的蟹足钳,既是自卫武器,又是摄食工具。沙警官说,每当春节过后,嘟噜蟹开始出洞,在芦苇丛四处觅食,悠闲地享受着暖洋洋的日光浴。没人的时候,它们举目瞭望,一有风吹草动,便嗖嗖地钻入洞中,在滩涂上留下一个个洞穴。我瞅着硬币大的一个窟窿,将双指伸入洞中,再成钩状往上一掏,一只张牙舞爪的嘟噜蟹就被掏了出来,只见它气鼓鼓地伸出双钳,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式。想起儿时手掌曾被蟹足钳夹出一个紫豆子的教训,我便使劲掐住双钳,将它扔入桶中。顷刻,它挣扎地翻身上爬,由于桶壁的徒滑而无法逃脱,只好乖乖地呆在桶里吐泡沫了。

嘟噜蟹属于穴居蛰伏类动物,学名螃蜞,亦称相手蟹。传说每当早春涨潮时,蟹子们就会爬出洞来,面朝太阳,两目微睁,双钳相抱,一边默默地吐着泡沫,一边虔诚地念道:“嘟噜……嘟噜……”似乎在祈求大海的保佑和赏赐。为此,渔民便给它们起了一个形象而美妙的名字——嘟噜蟹。

嘟噜蟹长年栖息生长在海滩和芦苇丛,靠吃微生物和小贝壳为生。它还擅长用螯足钳折断芦苇芽、嫩碱蓬草和稻叶食用,摄取了充足的天然养分,所以我们吃起来就感到鲜香满口,还含有一种稻谷的味道。等到了七八月芦苇长高了,螯足钳折不断芦苇等草叶了,就会选择吃其它食物,这个时候的嘟噜蟹瘦而不鲜,土腥味浓,就是白给也很少有人要了。

沙警官提醒我说,吃嘟噜蟹最好是在芦苇花开的季节,此时蟹腹的杂食已排尽,蟹黄和蟹肉渐丰满。虽然壳硬肉少,不过肉质细嫩,蟹膏丰腴,膏似凝脂。吃嘟噜蟹,人们大都爱吃壳凸红膏,品其滋味,不论清蒸、油炸,还是烧烤撸蟹串,都别有一番风味。当地人说:“苞米饼就蟹子,撑死老爷子。”

当地人有“生吃蟹子活吃虾”说法,最多见的是腌着吃,更能吃出其中的鲜香。将活嘟噜蟹洗净后,用凉透的盐开水加上姜葱、烧酒、白糖和小米辣等佐料,腌制2~3天后置于阴冷处,即使放一年以上再吃,仍是那种纯粹的鲜香。不过,吃嘟噜蟹得会吃,才能越吃越上瘾,不然会有人讥笑你不懂潮流了。当地人的吃法是,把那块方形蟹盖揭开后放在嘴边一嘬,盖内的蟹黄和蟹膏就流入口中,溢入舌下,立马就有了一种齿颊留香的感觉了。如果还有残留,就掰一小块饼子或馒头,用力在盖内一擦二蘸后送入嘴中,那是一丁点都舍不得浪费的。近些年,为了满足味蕾的渴求,嘟噜蟹罐头颇受青睐。

沙警官继续说,由于每种生物适应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它们选择生活环境的不同。最后的一场秋风过后,嘟噜蟹就钻进泥里开始冬眠了。春节之后,芦苇刚长出来时,它们才出来活动。夏季闷热时,雨夜气压低,洞中氧气量减少,它们因缺氧而感到难受,就会爬出洞来呼吸新鲜空气,这正是捕捉的最佳时机。嘟噜蟹的钻洞能力很强,稍有风吹草动就慌忙钻入洞中。

为防止白天被天敌侵袭,嘟噜蟹习惯夜间出洞觅食。最好的捕捉办法是用灯照,奇怪的是一见到灯光,它便呆滞不动了,保准让你逮个正着。记得小时候,嘟噜蟹特别多。当月亮升起时,大人们提前把土缸埋入泥中,再在缸的上方吊起一盏“嗄斯灯”,一见到光亮,蟹子就争先恐后地往缸底落。孩子们则蹲在礁石或岸边,拿着一根筷子系上细绳,绳头拴上一小块生肉,然后放入水中,一会儿就钓出一串嘟噜蟹,好似游戏一般。

嘟噜蟹为啥长了一对火柴棒似的眼睛?沙警官解释说,这与它的行走方式有关。螃蟹都是横行的,如果左右上方出现敌情,等转过身时恐怕早已成为天敌的口中餐了。由于有了这对“火柴棒”,竖起后就能左右搜索,没有盲区。再就是与其蛰伏生活有关,它的两只眼睛似折叠式双筒望远镜,时立时放地平藏在眼窝中。当竖立时,它的壳体全埋入泥中,双目则像升起的潜望镜那样眼观六路。由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谁总是提不起精神头来,当地人就会形象地说,你就不能属蟹子,把两只眼睛支棱起来吗?

最后,沙警官惋惜地说,近些年来嘟噜蟹越来越少,逐渐转滩到丹东东港了。闲暇时来这儿捉嘟噜蟹,人们不仅仅是为了尝鲜,主要还是图个乐呵,追寻那童年的乐趣。

听后,我哈哈地笑了,笑得嘟噜蟹都竖目张望。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