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木心的诗,写的是从前。而所有回不去的时光,都叫从前。

因为有这样一份相遇,一种陪伴,我们,有了交集,有了共同的“从前”。

1988年7月1日,在中山区世纪街76号,诞生了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便是从《大连日报》出版的《棒棰岛周报》脱胎而来、如今的大连人再熟悉不过的《大连晚报》,大连地区解放以来第一张晚报,大连报业市场上首张纯都市类、综合性报纸。

过去的33年间,《大连晚报》陪伴着大连人,陪伴着大连这座城市,陪伴着我们这个时代,见证、记录、亲历和参与了那么多的历史瞬间、家长里短、大事小情。那些白纸黑字的记忆,永远地存留在时间一路奔波的路上,成为高楼大厦、广场花园、产业园区,成为大桥、隧道、轻轨,成为从容地驶过城市的电车,划破海面的轮渡,联结世界的航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那株长在街心的紫藤,早已亭亭华盖,夏天到来的时候,荫护了半座花园;后院的孩子,从背着书包蹦跳着去上学,到读大学,参加工作,有了家庭和孩子——33年,曾经我们用铅字捆绑资讯,用墨香迎接黎明,如今我们也搭乘高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世界里恣意畅游。33年,最初一代的晚报人均已满头华发,离开岗位,在老照片里笑忆过往的艰难;33年,几代晚报人用青春和智慧,浇灌这张报纸,在日复一日的选题、策划、采访、编辑、校对、出版中守望、突破、改革和创新——无论时代如何飞速变迁,无论传播方式怎样日新月异,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大连晚报》的大连味道,《大连晚报》的本土坚持,《大连晚报》与大连人的陪伴成全。

33年间,我们的编辑记者,他们的笔触与相机,或许曾记录过你的身影,聆听过你的故事,走进过你的生活——1998年哈尔滨大水,晚报记者从大连出发,去见证松花江上官兵联手抗洪的英勇,亦如今年中原地区大雨,晚报记者跟踪报道大连救援队千里奔徙河南新乡的无畏;2000年我们首次报道困难大学生的故事,开启了长达22年的“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行动,日历来到2021年,资助名单已经长达2400人;2003年我们参与主办大连首届国际徒步登山大会,7000名大连人第一次用集体徒步走的方式亲近大连,时光过去18年,徒步大会已经成为大连人最喜欢、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节日……如果说大连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书,每个大连人便是参与书写这本书的人,而晚报,则是你们的伙伴,你们的朋友,你们的家人。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几天前,《大连晚报》悄然改版,竖报头变成横报头,板块划分更加清晰,新增了如“热搜大连”“大爱大连”“老友记”“少年派”“区动力”等版面。在悦读、深读的基础上,2022年的《大连晚报》将更加注重互动性,服务老朋友,吸引新朋友。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只想,陪伴更深情、更专情、更长情。

2022年发行季正式开启,我们在此时推出“感恩33”主题报道,正是为了与你携手,一起回望时代与个体风云变幻的33年,回溯晚报与城市守望相助的33年,希望借助这一平台,建立与新老朋友之间更密切的联系,把这张报纸办得更好更耐读。文一帆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