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原标题:丰富人身保险供给,全面规范保障体系 | 保险专题报告来源:好买财富

好买说

4月,中国银保监会提出各险企应积极丰富人身险的供给。同时,监管部门将做好监督保险公司规范化展业的工作,并加强人身险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险公司也将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定期自查,定期整改,及时停售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建立有序竞争的保险市场。

1

监管动态——

丰富规范人身险供给

4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征求《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价值观,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保障全面、竞争有序的人身险体系为“十四五”期间的目标,就未来五年如何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和发展方向向各保险公司提出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强调保险公司应重视“下沉市场”,推进普惠保险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需平衡好“普惠”与“利润”,面向缺乏保障的中低收入人群积极开发价格优惠、突出保障的人身险产品;此外,保险公司应加入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坚持回归保障,围绕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创新开发形态简单、投保便捷、收益稳健的养老年金产品;并且,保险公司应立足长期健康保障,扩大商业保险健康保障覆盖面,做好与基本医保的衔接和补充,满足人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最后,指导意见强调各保险公司应关注地域的差异化风险,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人身险产品,实现人身险产品的差异化、定制化。

4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围绕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人身保险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和重点风险进行一次专项治理。治理重点:关于销售行为,重点治理销售过程中误导消费者、异化产品、管理失当等行为;关于人员管理,重点治理人员管理弄虚作假、松散失序等行为;关于数据真实性,重点治理通过虚假承保、虚列费用、虚挂业务、虚挂人头套取资金,账外暗中支付手续费等行为;关于内部控制,重点治理业务控制、财务控制、高管履职、风险管理、内部监督等存在的问题。保监会强调,各保险公司应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由总公司组织分支机构逐条对照自查,并于2021年5月31日前将自查自纠报告报送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及法人机构属地监管局。监管部门将于2021年6月至8月进行监管抽查,并于2021年11月1日之前向中国银保监会报送此次治理的结果。

4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意见指出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就海南与港澳地区保险市场深度合作加强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和通行做法,探索制定适合再保险离岸业务的偿付能力监管政策。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创新发展保险业务围绕环境、农业、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研发适应海南需求的特色保险产品。并强调应建立公正、高效、便民的金融纠纷非诉第三方解决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向各险企下发《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对此前各类有关意外险的制度文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意外险市场各种乱象进行规范。意外险相对于寿险和健康险,保费规模较小,具有费率低、杠杆高、风险易控等特点,其利润水平较高,也因此意外险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监管部门至2020年开始对意外险进行规范化管理,本次下发监管办法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意外险进一步规范化监管。监管办法将对费用率、利润、赔付率规范化监管,反欺诈、反不当获利,并列出意外险产品的负面清单。

2

险企大动作——

不合规健康险批量停售

近日,保险公司纷纷发布公告,部分短期健康险将批量停售。早在2021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健康险进一步规范化监管,该通知强调规范产品续保,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得保证续保,严禁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进行销售;同时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披露要求,接受社会监管;并且加强了对销售行为和核保理赔的规范化要求,严禁随意停售,并规范健康告知。并在4月22日再发通知,进一步明确规范管理短期健康险的要求。对于不符合通知要求的健康险,监管部门要求在2021年5月1日以前停售。部分健康险存在续保规则不清楚、保额虚高、捆绑销售等问题,临近最后节点,保险公司也纷纷开始行动,批量停售不符合规定的健康险。

监管发布该通知,主要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健康险管理,由此导致的停售对消费者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对于购买了停售产品的消费者,保险公司主要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直接转保新合规健康险产品,无需健康告知;可以转保新合规产品,但需重新完成健康告知。这两种方案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需要重新做健康告知,因此对消费者存在一定因健康告知不合格而不被承保的风险。

3

重点产品分布——

保费增速回落,呈“前高后低”趋势

上市保险公司在2021年1季度的保费增速对比同行业整体情况增速较低。头部保险公司与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主打策略有所不同,中小型保险公司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主打高性价比产品,市场上性价比高的定期寿险、重疾险多来自于中小型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信息来源丰富,且消费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更多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不是更看重公司品牌,也因经济实力有限,较少选择高价值率的保险产品,这也导致头部保险公司在第1季度的保费增速低于同行业整体增速。

同时,在经历2020年保险市场低迷后,保险公司也更加重视2021年“开门红”产品的布局,多家险企甚至抢跑开门红,提早推出主打的开门红产品并配合相应的营销宣传。同时,2021年1月是新旧重疾交替的时期,各家保险公司对即将停售的旧重疾“炒停售”,两方面因素导致2021年初保险市场比较火热。然而从2月开始,随着重疾新规落地,新重疾产品推新没完全落实,加上1月份两方面的过度营销透支了市场,保费增速持续回落,保费增长后劲不足,在第1季度中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而在第2、3季度,面对后疫情时代报复性消费,保险公司如何稳定续保费并突破增加新业务也是保费增长的关键。

4

业务创新——

惠民保“社保化”趋势

惠民保,全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是由地方政府介入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以低保费、高保额、允许带病投保、老少均价为卖点,利用互联网化的运营方式,线上推出,面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销售的医疗保险。进入2021年,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热度依然不减,4月27日上海发布沪惠保,惠民保已覆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并且不少地方政府介入力度加大,涉及产品定价,药品目录、宣传推广等方面,甚至有的地区将惠民保纳入考核指标,政府对惠民保的态度也从中立转变为支持和推荐。各地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因此引入惠民保,可以对医保进行补充,并通过调整惠民保保费的方式,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政府的介入与支持也很大程度地提升各地惠民保的参保率。

然而随着政府的介入力度加大,惠民保的“商业保险色彩”越来越被弱化,对于惠民保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看法也不一致。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社保化”有助于惠民保的推广,由政府牵头,加强惠民保顶层建设,将惠民保提升至补充医疗保险范畴,有助于完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惠民保政府出台规范化业务发展的制度,并推进医保和商保的数据库共享,但是惠民保应由政府定制转变为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拓展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空间。

惠民保未来发展是否回归商业化市场化还没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政府需进一步用好这个补充医疗保障的“工具”,规范化发展惠民保,良性干预客群结构,避免“死亡螺旋”,建立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补充医疗保障体系。

5

好买观点

保险市场观点:4月,中国银保监会提出各险企应积极丰富人身险的供给,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各险企应针对不同年龄、地区等不同风险群体,设计开发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保险公司应重视“下沉市场”、老年群体等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群体,输出保障功能强、收益稳健的保险产品,以满足更加全面的保障体系建设需求。同时,监管部门将做好监督保险公司规范化展业的工作,并加强人身险保险市场乱象治理,本月更是落实了短期健康险规范工作,拟定关于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意见征求稿,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险公司也将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定期自查,定期整改,及时停售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建立有序竞争的保险市场。

重要声明

本文件中的信息基于已公开的信息、数据及尽调访谈等,好买基金或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变更。文件中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本文件及其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获得本文件的机构或个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文件版权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 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本文件中的信息均为保密信息,未经本公司事先同意,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或传播本文本中所含信息,亦不可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文中观点不代表平台投资意见,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