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心犯错!谈谈基金定投的五个误区来源:工银瑞信基金

定投是最常见的基金投资策略,也是很容易被投资者理解和接纳的策略。与一次性买入相比,定投把买入的动作分段进行,避免了一次性配置的择时压力,降低了市场波动给投资者造成的心理冲击。定投能较好地配置增量资金,以时间换空间,尤其适合存量资金不多,但未来每个月有稳定增量资金的投资者。

尽管定投策略并非万能,有时也会损失一定的投资收益,但是从《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最新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21年3月31日,采取定投策略的投资者的盈利人数占比,以及平均收益率等数据,都优于其他投资者。

定投的原理很好理解:利用基金产品的波动,分批买入,每次买入的净值不一样,有高有低。削峰填谷后总体成本较低,当基金净值突破持仓平均成本时,定投就开始盈利,并且随着时间的拉长,盈利越来越丰厚。总的来说,定投买不到市场最低点,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成本缓慢抬高的现象。但如果能坚持到基金净值高于历史平均成本的时候,定投策略总是可以盈利的。这比投资者毫无章法地盲目买卖基金,短期交易基金要好很多。因为,定投至少保证了投资者在坚持做一件长期正确的事情。

不过,定投策略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也并非易事。知易行难,在漫长的投资旅途中,定投也会经受无数的市场考验。投资者如不能树立正确的认知,渡过这些难关,定投最终也难以取得成功。通过对投资者的接触和观察,我们总结了基金定投中容易犯的五点错误。

一、弱市停止,中道放弃

理想的定投策略在实践过程中,最好能经历完整的微笑曲线。比起经历先上涨再下跌的市场行情,遇见先下跌再上涨的投资者无疑是更幸运的。在下跌的市场行情中坚持定投,有利于降低投资的成本价,积累更多的基金份额,待到市场上涨,基金净值创新高之时,投资者因为积攒了足够的基金份额而有望获取较好的回报结果。

不以更低的买入成本为喜,总喜欢快点见到市场上涨赚钱,这是投资者的一个误区。道理其实很简单:资产价格贵了,后续的资金再去配置就难了,预期收益率就会降低。因此,市场上涨的同时,风险其实也在聚集。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投资者看到市场行情低迷,赚钱效应不强,自己的定投浮亏,就想等行情好转的时再开始定投。投资者在弱市中停止定投,主要受到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这是需要投资者去认识并克服的。

根据基金定投的原理,摊低成本和积累份额非常关键。在弱市中,资产表现相对低迷,基金净值表现较差,这个时候恰恰是摊低成本和积累更多份额的好时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显著的特征就是80%的时间都很乏味,上涨的时间如同闪电般划过。试图通过择时抓住市场表现最好的那段时间,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抓住了,往往又因为积累的份额不足,成本未有效摊低,从而使收益率及收益绝对数大打折扣。

能够克服内心恐惧与损失厌恶的投资者,在定投的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多,买入的综合成本低,未来的绝对收益率与绝对收益金额更高。用更低的价格或成本买入优质资产,在投资中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投资者在执行基金定投策略的时候就不会弱市停止,中道放弃了。

二、波动率与基金选择

在开始长期投资之前,选择相对正确的基金,做好资产配置非常重要。因为投资者的未来收益获取,很多都是由资产配置所决定的。对于定投策略而言,立足于资产的保值与升值,需要选取有一定波动率的基金。但就具体的基金选择而言,也并不是波动率越大越好。

低波动率的“固收+”在资产配置中,适合扮演稳健理财的角色。因其净值曲线缓慢向上波动,在投资规划中,“固收+”类基金的择时要求很低,可以一次性投资。对“固收+”基金而言,择时交易预期能创造的超额收益很低,与其择时博取一点点超额收益,不如早早投资,让时间自动沉淀价值。如果是出于对偏股型基金的波动率畏惧,定投“固收+”类基金的比重过高则不可取。相比而言,波动率较高的偏股型基金更适合定投。

选择偏股型基金时,是不是波动率越大,定投效果就一定越好呢?未必。波动率大,代表了基金净值的高低起伏大。如果基金净值仅仅是高低起伏大,而不能在未来创新高上有所保证,则把波动转化为实际投资利润的难度就较大了。

对投资者而言,最理想的定投标的是:有一定波动,但长期能不断创新高的基金。大家不用拘泥于是主动管理还是被动管理,是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相比而言,主动基金的概率可能会更大一些。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指数基金,那也是很不错的,而且其成本更低。

我们之前反复说过:优质的基金资产是不太需要卖出的,是可以依靠时间的积累而沉淀价值的。同样,如果能确认我们定投的是优质基金,那么,是否止盈也不是很重要的事。

三、因故导致后续资金不足

定投策略在平凡的坚持中见伟大。保证现金流的投入,在困难的市场行情里不“断供”特别重要。并不是每一位投资者都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每月积攒下更多的闲钱。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不确定性的开支如购房换房、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特殊意外等事件都可能纷至沓来。

在制定基金定投计划时,还是要充分考虑未来现金流的变动情况,在具体的投入金额以及是否选择定期不定额等问题上量力而行。如对此有所担忧,前文提到的日常积攒一个“固收+”基金的账户则十分有必要。一旦未来有大资金的需求,“固收+”基金账户可以在长期投资的主动权益基金账户之前设立缓冲区。一方面,可以给投资者一定的缓冲时间来调整未来的定投计划;另一方面,“固收+”基金账户可以优先赎回,以应对临时性的大额开支或在大额开支事项结束之后,暂时增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扮演为长期投资账户输水的“水库”。

总之,对于定投策略而言,要坚定执行总体战和持久战。总体战的精髓在于统筹家庭财务,做好大类资产配置,让资产多元化且有层次。持久战的精髓在于有耐心,以平常心去对待基金定投,不急于在眼前获利,让更多的闲置资金享受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红利,让优秀的基金经理把基金净值带到一个又一个新高区域。

四、期望快速盈利

从人性的视角看,用更短的时间来赚取更多的利润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对于定投策略来说,过早的出现大幅盈利,反而是不好的。因为这极大地抬高了我们的投资成本,让我们的有限资金难以找到更好的投资去处。因此,我们反复强调:基金定投虽然立足于当下,但应该侧重于赢在未来。让5年的总资金投入翻一倍,比仅投资5个月的小资金翻一倍有意义多了。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好心态。快速盈利,这件事情本身就不符合客观规律,难以复制且不可持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数级牛市与押中了处于爆发前夜的行业板块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而在小概率事件面前,即便赶上的投资者一般也是投入资金寥寥,不会有多么切实的意义。长期投资更讲究投资体系而非运气。凭借一次好运气赚来的钱,很可能在日后会还给市场。

与追求快速盈利相比,厚积薄发这四个字更适合做定投的朋友。前面讲过,基金定投本质上是利用资产的波动,分批买入,最终获得一个比较低成本的价格,也即相对合理的价格,然后等待基金净值上涨获得收益。如果时间短,那么积累的份额少,收益的绝对数自然低。从现实意义来看,取得了多少的收益率不一定重要,更重要的是收益率背后承载了多少的资金,这些资金乘以收益率所得的盈利。这些盈利是否对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解决我们的问题有帮助,是否让我们达成了既定的投资目标。

五、苦等熊市才开始定投

部分投资者认为,既然微笑曲线很重要,熊市中有利于摊低成本,积累份额,那么我就等熊市到来再开始定投。这种想法当然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第一,什么是熊市,什么时候是熊市,普通投资者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就像2018年整年单边下跌,只有当市场演绎完后,回过头来,我们才发现那是熊市。大底就在2018年四季度,当时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其实,从实战的角度来看,当真的有把握判断处于熊市底部区域,此时更应该让存量资金做一次性投资,而非定投。都判断出底部了,而未能买够底仓,那是多可惜的事情!

第二,市场难以预测。市场的演绎是宏观、微观、人性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历史不相同却都押着同样的韵脚。变的是不同的演绎,不变的是人性。过去中国资本市场总是牛短熊长,以后还会如此吗?假设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长牛行情,又或者市场越来越有效,未来牛长熊短,那投资者就可能错过大段的复利价值时间,得不偿失了。

第三,之所以采用定投的方式,还是在于普通投资者难以判断市场的涨跌。要知道,除非在牛市的高点与熊市的谷底,市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波动的,市场的估值都是既不那么高也不那么低的,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抓住机遇比躲过波动更重要,躲过了所有的波动,没参与投资,那就拿不到基金投资收益。反之,坚持定投,经历了所有的波动但又不错过机遇,最终依然会获得一份可观的年化收益率。

最后,优秀的基金总是能够守住净值。即整体组合回撤的空间小,上涨的空间大,随着时间拉长,优秀的基金其净值表现逐级向上,即使等到熊市,熊市中基金的净值比之前牛市还要高,等来的可能是一场空,还浪费了积攒份额的宝贵时间。

以上五点是基金定投策略中常见的错误。定投策略平淡无奇,但长期坚持下来就非常可贵。定投策略能够把长期正确的事情给真正落实——它包含了长期投资的要素,它包含了逆向投资与坚持隐忍,它让我们长时间持有权益资产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红利,它蕴含了优秀基金经理的长期资产管理智慧。

既然我们选择了定投策略,选择了值得信赖的管理人,就是承认自己有所不能。那就应该遵循大道至简,重剑无锋的朴素理念,风雨无阻地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在前方,在远方,随着自己的具体情况变化,不断调整资产配置,以期让定投方案更加适合自己,收获时间的价值。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