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年8月

《鲁迅图传》全书约34万字,使用文物史料图片约360多张,对应鲁迅的人生历程,结合时空的转变及鲁迅生平重大事件、关键转折点和突出成就,按“1881-1902 绍兴 南京”“1902-1912 日本 杭州 绍兴”“1912-1926 北京”“1926-1927 厦门广州”和“1927-1936 上海”5个篇章,呈现了鲁迅从去异地寻异路的少年,到弃医从文归乡任教经历辛亥革命的青年,再到成为新文化运动闯将、左翼文化运动旗手的中年及至逝世后被推崇为“民族魂”的一生。

其中,第5篇章即上海时期为本书的重点和亮点,该部分从社会组织和人物交往等方面梳理了鲁迅如何引领左翼运动,如何造就下一代文化新人,并展示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一面。立足上海的鲁迅文物,同时彰显上海地域特色,较全面地展示了鲁迅光辉的一生,尽力塑造出了一个不懈战斗并具人性、有血肉的鲁迅形象。

《鲁迅图传》大量使用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特色藏品,其中不乏首次亮相的珍品,如《中国小说史略》《伪自由书》等书的纸型,鲁迅手书的版税收据、名片留言,《〈死魂灵〉一百图》设计手稿以及《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等。

[内容赏读]

1912年初,鲁迅辞别故乡和家人,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再次来到南京,到教育部任职。

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越铎日报》内部发生了分裂。宋紫佩应鲁迅之邀去北京工作。从此“越社”解散。“越社”成立于南社之后,消亡于南社之前,虽然活动时间仅一年有余,但它却扩大了南社在绍兴的影响,为绍兴的光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鲁迅开始了对辛亥革命以及民族文化心理深刻而冷静的反省和反思,于1911年冬撰写出了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这篇小说鲁迅本不想发表,后周作人将它署名“周逴”,投寄出去,发表在1913年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小说月报》上,被主编恽铁樵大加赞赏:“实处可致力,空处不能致力,然初步不误,灵机人所固有,非难事也。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恒订,无有是处,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小说反映了当时刚刚发生不久的辛亥革命在乡间所引起的各阶层的反应,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一幅革命浪潮中的世态图。

这种对辛亥革命的反思逐渐构成了鲁迅“五四”后创作的主要内容。此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到张勋复辟这一时期为背景写就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与《怀旧》在思想上一脉相承,其中许多人物形象甚至可以在《怀旧》中找到影子。鲁迅也正是从《怀旧》开始,以小说作为武器,深入触及那个时代最切要的症结,如《药》《阿Q正传》《范爱农》等。范爱农(1883-1912),浙江绍兴人,在留学日本期间与鲁迅相识。辛亥革命后,鲁迅任浙江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时,曾聘任范爱农为学监,次年鲁迅辞职,范爱农也被后任监督解聘,以致穷困潦倒、郁郁寡欢。他在给鲁迅的信中说:“如此世界,实生何为?盖吾辈生生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 1912年7月10日,范爱农在绍兴溺水身亡。鲁迅在散文《范爱农》中,追忆了他的生平和不幸遭遇,书写了辛亥革命后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