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号称半部中国近代史。另外半部历史在哪里呢?如果仅把历史的定位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阶段,割裂历史的经纬去结论光荣与耻辱,那都是片面的、不实的。历史真相就在那里,为此,作者写作的触角上溯旅顺历史的大纵深,以全景式的叙事、多维度的提炼、密集型的回放,让我们对已熟知的大事件有了更深透的了解,对于那些碎片的历史信息有了更完整的印记,特别对于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与传奇,让我们脑洞大开,并由此组合出令人震撼、令人感慨、令人感动的历史画卷。

    / 王旦轲 /

    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总是以著名人物为标识,典型事件为中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如何构筑旅顺重大事件的历史坐标,对于重新认识、定位旅顺至关重要。为此,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功力深度发掘史料、认真梳理脉络,一方面,让失传的事件重新回归,从而焊接上断裂的历史根脉。并证明:旅顺的光荣、威武、雄壮在历史的长卷中从不缺席。另一方面,从这些事件的背后寻找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逻辑和价值。这就超出了一般讲好故事的范畴。

    其中,1621年到1633年明军与后金军争夺旅顺的4次大规模战争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袁崇焕、毛文龙、耿忠明。一场场攻防战的残酷,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悲喜剧,再现了即将兴旺与行将灭亡的两个朝代争夺旅顺的步步惊心。其中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许多细节栩栩如生,让我们对旅顺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有了比较直观的形象思维和画面感。更为重要的是,由此提炼出这座城市不仅承载屈辱与苦难,还有不可磨灭、名垂青史的光荣与尊严。

    中国近代史最著名的重大事件是甲午战争,作者以两章文字的宽度和深度,为我们讲述了其中许多精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复兴与觉醒之路。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了一场战争,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在这本书中,历史的真相被作者完整地呈现,被边缘化的旅顺口才是整个事件的中心,朝鲜则是日本为清政府挖的一个坑,诱使其出兵并击败对方,日本得手后的最终目的是以占领旅顺为战略目标,侵吞东北、直取北京、占领中国。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战争狂人丰臣秀吉、佐藤信润、小川又次、山县有朋,从《清国征讨方略》、“利益论”理论到务实的大陆政策,目标直指旅顺口,“必须毫不退缩地先把旅顺划归到日本的利益线中来”这一赤裸裸的口号变为10年备战后的行动指南。清军兵败朝鲜后,让日本以此为口实和跳板,对旅顺展开全面进攻,随后发生了大东沟海战、金州城争夺战、旅顺保卫战,最后才是北洋水师毁灭于山东威海卫。

    长期以来,从历史书籍到文艺作品的宣传,旅顺仅是一个小配角,历史的真相则是旅顺才是主战场,充分显示了旅顺在中国近代史的不可逆的战略地位和守护中华的战略支撑作用。由此衍生的悲壮交锋充分展示了旅顺将士忠贞不屈的无畏品格,倾心报国、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从而提炼出旅顺的铁血精神,有据有理、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地深化丰满了旅顺的立体化形象。这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旅顺诠释,它在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令人仰望和敬重,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倾向。

    旅顺的历史作为国史的组成部分极为特殊。由于对离我们很近的历史遗物印象极深,反而模糊、疏远了这座城市前世无形的精神遗产。切断历史的血脉必然产生畸形儿。作者通过对旅顺历史大事件的深透研究,力图把旅顺放在中华几个世纪错综复杂、恢弘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全景式、俯瞰式且接地气式的深度剖析,写出光泽、写出生命,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标识,让那些沉寂的大事件重返亮相,以见真容。

    旅顺遭受4次外敌入侵的悲壮征程,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把握历史的双向轨迹。由英法联军20年间3次入侵旅顺,迫使清政府把旅顺建成国家海防战略的一道雄关;为侵占旅顺爆发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极大地唤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群体意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革命进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曾被割让、出卖过数次的旅顺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书中各个部分的精彩叙事仿佛把我们带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大舞台和场景。忠实于历史的客观描写,不作假设、不预设主题的本色讲述调动了读者的爱憎情绪和理性判断,摒弃了学术性、考据性的论述让真实的历史鲜活生动,从而形成旅顺完整历史的张力。作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会长久记住铁血旅顺。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