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周一放量普涨之后迎来分化。周二沪指小幅低开,随后维持震荡盘整走势,创业板指窄幅震荡过后再次冲高。截至18日收盘,沪指涨0.05%,深成指涨0.58%,创业板指涨1.15%,两市成交额接近万亿元。盘面上看,热点比较分化,周一领涨的农业农药股在周二集体回调,科技股再次爆发,银行、保险、券商等权重股则震荡回落。

同时,Wind数据显示,周二北向资金净流出53.91亿(尾盘出现短暂净流入),但本月累计净流入344.02亿,今年累计净流入727.93亿。

可以看到,市场在上周走出了典型的一轮技术修复尾声的特征,而本周同样在上演逼空行情后,再次进入盘整期,资金通过轮动方式化解短期热点涨幅过大的压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既想抓住板块中的龙头,又要应对热点轮动,是不是太“南”了?有什么投资组合可以“多管齐下”吗?其实,看懂下面的分析,你就可以化繁为简、抓住本质。

首先要看清短期市场走高的主要因素

01

再融资新政,中小市值、科技成长类更受益

再融资新规正式稿2月14日出台,新规落地时间和放松程度均超市场预期,体现监管对再融资尤其是对创业板再融资的支持力度。对一级市场来说,新规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端理顺了企业融资渠道,短期有助于上市公司缓解因为疫情问题带来的现金流紧张,中长期则利于提升各方参与再融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对二级市场来说,头部券商和中小市值股票明确受益。再融资新规无论是外延并购业绩增厚、资金纾困,还是风险偏好提升角度,均会使得弹性更高的中小市值股票受益更明确。从行业板块角度,创业板、科技成长类股票则更受益。

02

“降息”如期落地,带动风险偏好上升

2月17日,为对冲当天到期逆回购等因素,央行如期开展200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下调1年期MLF利率10bp。主流市场观点认为,MLF利率下调有望引导整体政策利率曲线下移,首先将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增厚企业利润;其次还将带动估值的回升;另外还会强化逆周期调节的预期,带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

除了政策面上的原因,

背后“自发性”或者更中长期的因素还有哪些?

小V总结了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

认为有四点:

01

公募基金频发新产品,募集资金多数集中在大创新科技成长领域,形成了上涨的龙头效应

例如, 5G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云计算产业链、电子行业、传媒行业等,都是资金短期流入和中长期配置核心资产的重点领域。

02

A股的账户活跃度和流动性提高,给A股带来了流动性溢价

中国结算2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A股市场1月新增投资者80.07万人,虽然环比和同比数据均有所减少,但是期末投资者人数为1.6亿人,这也是A股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6亿。并且,节后大盘的交易额比节前平均增长了20-30%,给A股的“回血”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03

疫情的短期影响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

中国经济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内在韧性正在增强,这些都为疫情结束后经济回到良好的发展轨道中形成支撑。

04

资本市场的中长期走势仍取决于流动性环境和全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上述系统变量并未发生变化

资本市场中长期趋势依然向好,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机会。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长期趋势的同时,也要做好防范短期流动性下降、溢价退潮带来的风险。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

“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守”

引用小V家基金经理黄斐玉

(建信科技创新混合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

在控制基金回撤上的理念与思路,

也许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即:

01

自上而下预判趋势、跟踪趋势甚至领先趋势

对应到当下选基金的思路,科技成长领域无疑是今年全年乃至未来两三年的投资大主线(跟住板块龙头),科技创新类主题基金值得更多关注。

(建信科技创新混合,A类:008962)

另一方面,以中证500/中证1000位代表的中小市值风格指数由于弹性更高,政策受益更明确,行业分布更均衡,更能应对市场热点轮动的特点(应对板块轮动),相对应的指数基金也存在结构性的机会。

(建信中证500指数增强,A类:000478)

(建信中证1000指数增强,A类:006165)

02

自下而上地精选投资标的

相对应地,在同类型的基金中,投资者也应该精选适合自己的基金,或者自己认可的绩优基金经理管理的相关基金。

小V家上周四新发了建信科技创新混合型基金(A类:008962),一日吸引了超过74亿元的资金认购,考虑到基金投资策略的较优运作规模,我们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这只基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六大领域;并且,为了应对科技创新领域细分行业多、个股质地存在差异等情况,该基金还采取“1+1”的双基金经理制,由1位资深基金经理(姚锦,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和1位专属行业研究员(黄斐玉,拥有多年信息科技行业工作及研究经验)共同管理,更能精准捕捉科技创新领域的成长机会。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