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正在做赛前准备。

参赛选手正在做赛前准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韬飞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见习记者秦至

蟹钳一般的机械手在海底的沙石间搜寻,“稳准巧”地瞄向大连海鲜……昨日,第五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大连金石滩开赛,共有21个队伍参赛。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以“开放创新引领融智蔚蓝海洋”为主题,邀请了数十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大赛指导与裁判,集合了全国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核心企业的全部顶尖参赛团队,代表了中国在水下机器人研究领域最高规格与技术水平。同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方向研究持续资助,成为引领国内智能水下自主作业、水下敏捷作业、检测和修复等核心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前沿方向的高端引领性赛事。

机器人下海练兵 各显身手

在2020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中,大连理工大学OurEDA队获得大赛难度最大的自主抓取组唯一冠军。本次大赛,OurEDA队继续参赛并力争卫冕。开幕式现场,OurEDA队的水下机器人“浮出水面”进行展示。“我们对获取胜利很有信心。”参赛队员徐文航告诉记者,今年,该团队对参赛的机器人软硬件方面都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稳定性,并进一步缩短了信号延迟。

大连海事大学今年派出3支队伍参赛,分别是章鱼队、海星队、海鹰队。海星队与章鱼队在去年分别取得了人机协同组冠军与季军的成绩,抓取技术与策略较领先。在今年预赛中,大连海事大学代表队也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连海事大学教授付先平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主要在机器人稳定性、机器人控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提升,希望在本届大赛上有所斩获。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今年前来参赛的Robcutt队新研发的机器人首次成功下海操作。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其他参赛队不同,Robcutt队的机器人酷似动物。“尾部我们添加了青蛙的脚蹼,而两侧仿照了鳐鱼的鳍,这样机器人在水下作业时可减小噪声,对海洋生物更友好。”参赛队员王凯辉向记者介绍。

“相比于其他队伍的大型机器,我们的机器人更小巧灵活些,方便移动。”东北大学“海洋之心”队的参赛队员告诉记者,他们团队设计的水下机器人搭载了8个水下推进器,拥有6个自由度,运动敏捷,具有航行速度快、定位精准度、操作精准度高的特点。

“它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以根据需要做任意的改进。”上海海事大学自动化专业副教授、博导孙兵介绍说,“智海”号ROV是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联合研发的智能水下搜救机器人的改进版,该机器人可适应多任务、多种复杂水域环境下的快速切换作业,能够实现长江口、近海等复杂流场下的水下巡检、探测、搜救以及抓取作业任务。

更新评测规则 推动技术应用

据了解,目前,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已形成南北双赛的格局。广东湛江的南方赛定位为无缆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巡航探测,大连的北方赛定位为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智能作业。大赛自2017年起已成功举办四届,作为国际上唯一的真实近海环境下水下机器人竞技高端赛事,将科研成果同海洋牧场产业有机结合,开启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本次大赛期间举行大连线下赛(人机协同抓取组和自主抓取组)、国际线上赛(水下光学目标检测产业应用赛项和水下声学通信产业应用赛项)、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科技成果展示及企业交流等内容。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罗钟铉说,本次大赛不仅会为大家呈现逼真的捕捞场景、绝美的视觉体验、高端的智能系统、激烈的水下“机战”,同时还将突出以下几个创新点:第一,细化水下机器人特定指标能力的评测,明确机器人在运动、视觉等方面的技术短板,进一步发挥大赛平台的聚集效应,促进数据测评与技术进步。第二,通过水池内初赛环节、水下作业虚实呈现系统和高性能5G水陆空一体化传输系统等,丰富大赛的技术评判、科技普及和赛程展示。第三,大赛还增加了科技企业与研发机构互动环节,以促进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和项目落地。通过评测规则的更新,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进一步发挥平台聚集效应,推动水下机器人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邀请院士等高端专家和科技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进一步彰显大赛的学术高端性、技术引领性和产业辐射性,促进大连在海洋智能装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聚焦。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