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机会在哪里?【立即开户,领取福利!】

在一份长达4500字的基金三季报发布后,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锐文引发了众多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这份基金季报也被称为”史上最长”、“最走心”的访谈式季报。

不少持有人看完报告后意犹未尽,并在各个平台提了不少问题。小景收集整理了一份提问杨锐文的清单,帮持有人提问“最走心”基金经理杨锐文,将“走心”坚持到底!

Q1:4500字的季报火了。你为什么会写这么一份报告?

随着管理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持有人越来越多,在很多不同的渠道都有我们的持有人。平时对于大家关心的问题没有办法做一一的解答,我最初的想法就是通过季报这么一个公开透明的方式写给大家看,包括我们的投资观点、投资方法,还有对一些投资者疑虑的解答。

Q2:日常是怎么调研的?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说实话,我真正的调研很少在电话会议里进行,因为在人很多的电话会议中,管理层给出的答案、回复往往是比较冠冕的,我并不是太倾向于参加这类电话会议,如果有参加电话会议一定是我觉得自己对这个公司已经比较熟悉了。

我们怎么去调研呢?首先要看他的所做的事情,我们更希望是从企业的中层、客户、供应商等方面去了解到他们的为人,这比他们自己的描述会更靠谱一些。所以我们和管理层的交流,并不是去问对方有什么优点,而是更多是从通过上下游,通过他的中层管理人员对他们老板的评价,或者包括行业里面的同行,去证实这种口碑的建立。

Q3:持仓股票有什么特征?怎么去挖掘公司?

首先我们投资的很多标的可能大家并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相对市面上卖方研究覆盖充分、公司内部资源较多的蓝筹股,投资一些大家没有那么关注到的公司,或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公司,耗费的精力会更大。而过去几年,核心资产和蓝筹股表现很好,从股价上来说犯错机会也小。

相对来说,我们投资成长股或者说成长股的早中期,说实话是有一定的犯错概率的。从2016到现在一路走过来,我们的犯错概率在不断下降,命中率是不断提升的。我总结的经验就是,我们今天依然非常看重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因为拥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层,有一个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企业就会有在未来竞争当中胜出的优势。

当然投资成长股的早中期,不可测的风险还是有的。对我们来说,希望这个公司它的资产负债表足够健康,现金流很好,那么这个公司它的商业模式特别差的概率是不大的。这是我的一个观点,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组合,持有公司它的现金流、资产负债表都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这是我组合持有股票的一个特点,坚持在较低的风险当中去获取成长股更长赛道的发展。

第二方面,我当然希望投资的领域有长期的成长空间,或者有很长的一个赛道。找到持续的、朝阳的行业,这样也能确保在投资过程不易面临急剧的杀估值的过程。在不考虑估值提升的情况下,能更稳健的去获取到业绩成长的钱。

Q4:据说你认为投资应该要成为上市公司的“初恋”?

投资一个企业的早中期,就意味着我们有时候不得不陪伴他成长,可能我们也要承担一个较长的孤独期,但这个孤独期,正是给了我们从容研究的时间,我们相信这个时间是可以给我们更仔细地去观察到企业管理团队管理层的所作所为,他的行为是否和我们之前的判断是符合的,这点很重要。

还有一点,我们在企业的早中期进入,结合我们管理的规模也不小,我们投资成长类型的公司,往往会成为他最大的机构股东之一。而这就好像我们谈恋爱一样,初恋往往是难忘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上市公司谈了初恋,这里有一个好处可能是大家忽视的,如果初恋最终是一个很好的公司,或者很有地位或者很有成长性的公司,那么就很有可能把我们过去在这个公司投入的资源转化为行业的资源,进而有可能通过现有的资源去实现研究突破,或者建立产业网络状360度的环视,这是我们希望做到的。当前来看,早中期的研究是建立在我们行业资源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同时又进一步帮助我们行业资源拓展,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Q5:早中期赛道挺好,但如何解决公司定价的问题?

其实我们持仓里有一些公司,在早期配置不到一个点,或者零点几个点,是在初步判断企业还可不错的情况下,价格还不错就买的。价格合适,我们就有可能先买一点点再研究,买了后能倒逼我们来研究。人总会有惰性,买和不买带来的研究深度距离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会有尝试买入的仓位。而且买的价格便宜,试错的仓位有可能是赚钱的。

Q6:你怎么衡量买入的价格是便宜的?

举个例子,我买一个扫地机器人的公司,在估值最低的时候,它240亿市值对应账面上60亿现金,扣掉现金后它的市值剩下180亿,当时预计公司当年有9亿利润,算下来估值只有20倍,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它都是便宜的。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说市盈率要20倍、25倍才买。

既然买成长股,肯定不是说只为了赚到20%、30%,而是希望有两三倍的空间。前期买入一个公司,我们有做好了心理准备万一亏掉百分之十几到二十,这是我们可接受的范围。前期第一笔其实占比很低,其实影响不了太多,但它更多逼迫我们研究。对它估值的理解,或者对他的研究深度,让我们更深刻地去感受这个公司应该值多少钱。

另外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包括大家用的一些方法我们都会在做,但我们主要评估公司是不是有生命力,各方面是不是强大,如果足够强大的话,那么对我们来说方式就更容易了,估值不是最需要在意的事情。

Q7:投资的“初恋”上市公司,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卖出?

如果未来两三年赚钱的空间很小,但面临的下行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就会考虑卖出。如果这个公司只是持有一年不赚钱,那不是我们考虑卖出的时间点,但如果我们认为他透支了未来两三年的业绩,则会考虑卖出。

在2019年初我们买了一个半导体龙头公司,其这个公司我们在2017年已经开始研究了,2017年尝试购入,虽然期间因为一些原因把它从组合剔除,但我们一直持续跟踪。到2019年四季度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大量卖出,为什么做出这种判断?因为它在高点的时候,它的市值和海外大公司相比都差不多了,我们认为它已经透支了未来三年的市值空间,面临向下风险很大,向上空间有限,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卖出,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我们觉得企业走歪了,或者我们研究过程当中发现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或者发生了事情导致我们对他们的管理层产生了怀疑,这时候我们就会重新去评估。

Q8: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你对公司产生怀疑?

我觉得经营可以激进一点,但并购一定要谨慎。因为一个企业乱并购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

第二个就是一个企业横跨进入了非常不熟悉的产业。举例来说,曾经有一个电子公司,它突然说去做动力电池,在2016年底2017年的时候,我当时去见完他们就把股票清仓了,我当时跟他们董事长说,如果你自己掏这个钱,全副身家押进去,我相信你能成,不然我是持怀疑的。因为当时动力电池刚好从蓝海变成红海的过程,我们对这个领域的新进入者是持怀疑的。现在很多企业家做投资决策时冲动的成分还是很高的,所以如果企业横跨其他行业,进入自己并不是那么擅长的业务,我们很有可能投出反对票。

第三点是企业的主营业务遭受了一些突然的、原先我们没考虑到的风险,这时候也会把它处理掉。但如果只是一个季度低于预期,并不是我们太在意的事情,但我们会分析它今天低于预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这个原因不影响它长期增长的逻辑,我们会持续持有,但是如果它影响长期增长逻辑,也会考虑处理掉。

Q9:如何回应你投资的一些公司并非大众熟悉的公司?

说实话,虽然大家会觉得我们投资的一些公司并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在资本市场以外不被熟知。一般这种公司在行业内是很知名的,就好比我们之前投资的某个电视板卡公司,或者教育类公司,其实你在行业里面问,可能这个公司所有人都知道,并且是有口皆碑的,但在资本市场不爱宣传,或者不愿意让自己的知名度那么高。

所以,不是说我们专门投资一些大家都不认识的黑马股,只不过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那么为人熟知而已。如果行业内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公司,其实我们也不敢投,因为我就没办法做double check(双重验证)。所以,我和其他基金经理的差异化主要是体现在资本市场和产业之间的认知的偏差上。

Q10:既然是选早中期企业,如何确定选择的行业赛道是够长的,空间是很大的?

我们很少做这种行业选择、这种大规模的板块式选择。我觉得市场上最不缺乏的是关于赛道的研究,在行业赛道层面,其实大家认知的差异不会太大。

比如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有前景,但对新能源汽车理解的深度每个人不一样。所以我们更讲究在赛道里建立我们应有的资源网络,这样在一个行业发生任何问题的时候,或者发生一些变化或者迹象的时候,你能最敏感或最早准确地判断方向,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是在家里拍脑袋做一个模型,所有的东西是经过我们和产业的交流沟通,结合建立的资源和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世界是在变化的,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者变化,你要怎么去应对变化对产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这是我们所追求的,而并不会说因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便宜了就去抄,然后贵了就去卖,不是这样的。

Q11:有人说你总喜欢买行业老二、老三,你怎么看?

我一直认为,产业婴儿期的泡沫不叫泡沫。很多人诟病我总是买老二、老三,但是我想说一点,在我们的经验中,新兴产业它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不能确定今天的老二老三一直就是老二老三,或者就是它被淘汰?今天的老大,就一定能守得住他的老大吗?产业格局在变化,市场在变化,并不是大家想象当中认为跟传统行业一样,是完全没有任何变化的,传统产业里老大的优势是在不断扩大,但新产业不是的。

Q12:你买了很多教育股,是什么原因?

首先教育公司的投资,从结果上看是值得反思的,但我们还是长期很看好这个赛道。作为家长,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刚性,我朋友讲过一个例子,是说一个小卖部或小餐厅的老板娘一个月挣1万多块钱,她还是拿出4000块钱来给自己小孩上学,她自己连化妆品都不舍得买,那个朋友一听完这句话就去买教育股了。

教育是家长之间的“军备竞赛”,虽然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成功,但是别人上了,我们必须也要上,不能落后,这就像病毒式传销一样,这种粘性和空间是巨大的,我们后续依然会深耕这个领域,暂时阶段性的错或对,也不太好判断,但当然也会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Q13:能不能谈一谈对光伏的看法?

说实话,我们过去两三年其实错过了比较多光伏的机会,我们对现金流还是挺在乎的,光伏一般很难体现出很好的现金流,这有点让我买这些公司会有一定的障碍,并且光伏的技术一直都在变迁,对我们来说摸得也不够太清楚,所以导致我们买入较少。

光伏设备,光伏辅材,我们其实有一些仓位,我们肯定也是看好光伏的长期前景的,但我和市场的观点并不太一样,我不认为它是个爆发式的行业,而是渐进增长的行业,它的需求更多是替换或者边际增量带来的,而不是说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价格跌到一定程度会有快速替代所有燃油车的可能。

第二个我们也并不认为今天光伏的这种平价是真正的平价,因为我光伏和风电等这些新能源,是需要调峰的,这个调峰成本很多都是被电网或者传统能源所替代的,未来真正的平价一定是光伏成本加上储能成本,或者光伏成本加上调峰成本才是彻底的平价。所以长期增长的空间会比大家预想的会更长,但不会爆发很快,我们对行业看法的差异主要是在这里。

Q14:你希望能够从认知差中获得一些阿尔法,但市场预期其实是很难观察的东西,你怎么确定自己比市场理解得更多,或者说怎么判断是市场一致预期过高了?

我其实就没有考虑过市场的一致预期,不参与预期差的博弈,我觉得这个公司好我就买了。

我们曾经有个重仓股,到现在也是我们的重仓股,当时花了8个月建仓。建仓前2个季度,它都是低于预期,不断低于预期,但是我觉得看好就一路买,花了整整8个月。建仓速度很慢,因为我也要不断观察研究,但是我越观察越研究,发现这个公司真是好,完全符合我的标准,那么就把建仓时间拉长。这并不是说我们有预期差的博弈,否则肯定不会有这么超长期的建仓的规划。所以最开始说的希望说伴随企业的成长,所以出现这种模式。

Q15:市场上有一部分投资者是左侧投资者,还有一类是基本面趋势投资者,你好像两者都不算?

我个人觉得市场上做趋势增强的人很多,同行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一套在A股非常好用,简单有效。我觉得我们的优势最重要是可能对这个公司更了解,它的底或者说它的边际,在我们心中的这把秤会称得更清楚一点,并且我们组合又相对分散,可能会体现得更为稳健,并不是说我们的方法是比别人有效。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有风险,请投资者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特征,听取销售机构的适当性意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谨慎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本投资观点并不构成对个人投资者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或景顺长城最终的投资观点。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