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深化改革,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来源于教育,来源于学校,来源于老师的教导与培育。之此,教育,学校,老师这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谋划很重要,也是利国利民的深层设计。

知识教育应该是公有福利型全民享用,不能私欲而为之。公欲福利型,能使每一个人在平等的与公正的普及性接受各种知识,特别在思想道德上是紧跟社会大局与时俱进的。私欲之教育,则是以利润为办学目标,只能是少数富人子弟接受教育。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还没有普及,大学大部分学生自费。而且小学与初中至高中是过于集中化,规模化。

很多村没有小学,初中全乡集中一所,高中全县集中在县城几所。

就以初中为例:过于集中规模化,造成学生拥挤,一个班少则五十多人,多则六十多人。以语文作业举例,批改作业,一个语文老师根本就批阅不过来。

其它小学集中,初中集中,高中集中例孑都一个样。那么,是不是大集中规模化就能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呢?

并非如此,撤各村小学集中并小学后学校扩建很大,集中办公,老师宿舍由原先的单人宿舍变成多个老师挤在一个小房间睡觉(如同农民工一样)。

在人力上比以前用人更多(如扩招老师,增设保安等),在财力上并非省钱等,在此,就不一一倒证论述。

何谓名校?

在八九十年代,基础教育学校遍地开花,村村有学校,孩子就近上学。

虽然那时的师资水平不高,但热情很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非常强,给学生义务补课是常事,那时一周休息一天,不少老师周日也给补课。

老师既没有奖金,更没有补课费,全凭一腔热情和对教育的责任。那时条件虽差,但哪个学校都有好学生,哪个学校都有学生成才。

教育发展到今天,名校、学区房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很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为了孩子——拼了。

所谓的名校真的如同宣传的那么好吗?

现在的学校求大、求全,校园建设、硬件设施毋容置疑,但起决定作用的老师,工作热情却降低了,老师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畏手畏脚,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影响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考试不公布成绩,很多家长自以为是,再加上大力宣传,很多学校就成了名校。借名校之名,高收费,收尖子生,把优秀学生集中起来。

我们这样一个老牌大学校,前两年规划为拆迁搬走,结果地块没卖出去,而对门是一个在建的大型高档小区,于是今年又合并为名校。

现在孩子教育的成本太大了,幼儿园一个月的花费,比我从小学到中师的所有学杂费都多。这就是市场化教育的现状,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花费不如现在一个城里小学生一年的花费多,现在是忽悠人的私立培训班收费太贵了。

我们学校是一所老牌学校,以前可谓是名校,由于近几年缺乏扶植,名气渐低。今年和当地的名校合并后,校园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家长看后非常满意,这就是名校!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