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在给孩子们上课。

陈宇在给孩子们上课。

今年的5月18日,新疆班孩子们和“胡爸”一起过生日。

今年的5月18日,新疆班孩子们和“胡爸”一起过生日。

苗雨强临别前,与学生们互赠临别感言。

苗雨强临别前,与学生们互赠临别感言。

王玲一家合影。(左起弟弟、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王玲、丈夫)

王玲一家合影。(左起弟弟、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王玲、丈夫)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明天,就是9月10日,我国的第37个教师节。

可能,这是唯一一个跟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节日——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培育,每个人在成年后回首,都会感慨自己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好老师。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要感谢那些曾经或正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感谢你们的智慧和善意,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也希望走近那些普普通通的老师,听他们讲述自己从教生涯中的故事。

——那些温暖平实的经历,那些如涓涓细流般日复一日的温暖,让我们更了解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光”的人。

支教团领队苗雨强

他和大连支教团队

让大山里的孩子有了目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栾光煜

今年七月,大连市第三批赴六盘水高中支教团队结束近一年的支教生活,顺利完成任务返连。回想起跟大山里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支教团总领队——大连市第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苗雨强至今仍感慨颇多。

大连的第三批六盘水支教团2020年9月开始在贵州六盘水盘州市工作,共有13名教师,分在两所高中,苗雨强和另外5名教师在盘州市第十二中学,他是领队,在支教学校担任副校长,不光组织管理,他同时还教授高一年级大连班的化学课、任高三辅导班的班主任。

刚到支教学校一个月,马上迎来了第一次月考,一个男生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苗雨强找他谈话。男孩说在十一放假期间,他每天都在家里干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于是我指导他制定学习计划,高效利用时间,这样,很快他的成绩就有了明显的提高。”苗雨强告诉记者,“孩子说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从爱上一门学科到爱上学习,这种感觉让他有了目标,也有了希望。”

山区生活多有不易。当年的12月至次年1月,当地出现极端天气,导致水管冻住或爆裂,常出现停水的情况。“最长的一次,两周没水”。没水咋办?苗雨强就和当地一位老师拎着大桶,到山上去接山泉水。有一次,苗雨强不小心摔倒,没顾上疼痛,他第一反应是:满满一桶水没了,当即爬起来赶忙又去把桶接满。

不光停水,还停电。由于当地取暖都是用电暖器等,一旦停电,冬天就得遭点罪,晚上得盖两床大被。停电还会影响教师上课,大连的老师们上课通常要用PPT,赶上停电,备用电得调试一阵子才能上,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背得很熟悉,否则台下还有很多看课的老师,会掉链子的,这对支教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是个不小的考验。

苗雨强告诉记者,虽然艰苦,但大连的支教老师们都干劲儿十足,盘州第十二中学晚自习到晚10点,大连的老师们就陪着学生答疑,完事儿回到宿舍常常要到晚11点。

在离开贵州盘州的一星期前,苗雨强忽然接到弟弟的电话,说老妈脑梗入院治疗。“我们通视频电话看到老妈的确状态不好,我虽心里着急,但又不舍得提前离开,只好恳求弟弟好好照顾老妈妈,等我回去后再去尽孝。”苗雨强说,自己是支教队领队,必须带领大家完成使命,代表大连,也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们负责。

要离开支教学校的那天,苗雨强早早地就起床了,当5:30他拉开窗帘向外张望时,他惊住了,只见五六个孩子表情凝重齐刷刷地坐在室外楼下的椅子上,谁也不说话,“他们这是早早起来为我们送行,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当孩子们知道大连的支教老师要离开后,盘州第十二中学大连班的学生们就找到一件新的校服,每个人把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签到了校服上,并把它作为临别的礼物郑重地送给了大连的老师。“孩子们与支教老师互留了联系方式。在回程的路上和到了大连之后,支教队员们还收到了孩子们致谢的电话和短信。”苗雨强说,这段经历将让他和支教的老师们终生难忘。

特教老师陈宇

陪伴十年

她把青春献给“特殊孩子”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唐东丽

陈宇从小就梦想当老师,2010年从沈阳师范大学毕业后,一天她从沙区启智学校门前经过,看到几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这些孩子一看就有点“特殊”,但在老师悉心的照顾下,每个孩子脸上都绽放着最纯真的笑容。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老师的幸福样子”吗?从那之后,她开始关注这方面信息,刚好2012年沙河口区启智学校招聘,她如愿地当上了一名特教老师。

选择了特教事业,就意味着坚守和奉献。旭旭走路不协调容易摔跤,入学六年来,每一次去卫生间都有陈宇的陪伴,旭旭从来没有因为上厕所而摔倒受伤;有一个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拉在了裤子里,陈宇过去给他收拾卫生,被抹了一身大便;晓晓从小和妈妈分离,每次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她都会思念自己的妈妈,默默流泪,陈宇悄悄准备了蛋糕和礼物,跟全班同学一起为她庆祝生日……

陈宇用心的付出也收获了特殊孩子们特别的爱。患有先心病的荣荣因为到外地做手术很久没有上学了,出院后陈老师第一时间到家里看望他。刚到楼下,就看到他趴在窗台上焦急等待的身影。一见面,荣荣就塞给陈老师一个小纸条:“老师,我很想您”。

“我可以用心理学所学分析特教孩子的情绪表现,但如何安抚他们帮助他们,就需要更专业的知识。”随着特殊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陈宇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做慈爱的妈妈,更要成为一名一师多能的专业化特教老师。她先后考取了教育硕士学位和中级语言训练师。她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经验,先后承担了语言康复训练、多感官综合治疗、自闭症虚拟干预训练等多个个训课程。

陈宇还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她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结合,形成独特的授课风格,多次在省、市级比赛和培训中代表学校做展示课、研究课并获市级优质课;在全省培智学校中青年教师“康教结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2019年,沙区启智学校成立了全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作为一名党员,陈宇主动承担起了全区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和一人一案的培训、检查、管理工作。她定期到资源教室进行指导,把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的普通教师,她与随班就读学生面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融入社会。

同年,启智学校组建了一支由班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化送教团队,对区域内所有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的服务。对于瘫痪在床的重度脑瘫儿童,她反复做家长工作,细心诊断评估,制定详细的康复方案,坚持每周驱车来回30公里送教上门。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名患儿入读普通小学,1名患儿进入启智学校就读,1名患儿已经顺利毕业,还有1名重度脑瘫患儿从常年卧床到现在可以独立行走……她从患儿点滴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坚守的理由。

整整十年的陪伴,陈宇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这批孩子。“特教行业特殊性,一般不会换班主任,我们学校已经有老师快要待满第三个十年了。”陈宇说,自己愿意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特教事业。

新疆班班主任胡宝江

“胡爸”和他的53个新疆孩子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栾光煜

大连市第二十高中教师胡宝江,有54个孩子,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另外53个是他时刻挂在心上的新疆孩子。

这些新疆班孩子今年上高三,而胡宝江自己的孩子恰好也到了高三的关键时期。采访中,胡老师笑笑说:“我的孩子主要都是她妈妈负责,说实话我没出多少力。”的确,这位学生口中的“胡爸”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新疆孩子们身上,让远离父母千里之外在连求学的新疆娃们有了家的感觉。

大连二十高中是国家首批承办新疆内地高中班的学校,从2012年至今,胡宝江当了9年的新疆班班主任,带了3届百余名新疆学生。他骄傲地说:“这些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心地善良、淳朴可爱,而且非常能吃苦,很勤奋很好学!和他们相处的日子是幸福而多彩的!”

这些来自新疆的孩子们,一年当中只有暑假才能回家一次。“作为班主任的我,必须首先承担起家长的责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各个方面关心照顾好每一个孩子。”这是胡宝江老师带新疆班第一天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做切除阑尾炎的手术,医生告知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只能班主任在告知单上签字,“顾不得想太多,治病要紧”。校足球队的学生在比赛中膝盖受伤,要动手术,家长离得远不了解情况。“我觉得动手术是个大事,不管是对学生身体还是对家庭负担,经过和多名医生沟通,最后选择了保守治疗。孩子的腿很快就痊愈了,我悬着的心也落了地。”胡老师说,当时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在胡宝江的新疆班里,有一个女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她跟亲属一起生活,家庭经济困难。有一天胡宝江发现她闷闷不乐,再三追问下,女孩说出实情。原来她借了学姐的吉他,却不小心弄坏了,要赔偿400元钱。胡老师随即掏出400元给她。“我说这钱算借的,你什么时候有了再还我,这样她才把钱收下。”

二十高中新疆班每天供应水果,但比较常规:苹果、香蕉、梨。“学生们不可能像在家里吃得那么丰富,所以平时我给我自己的孩子弄点啥好吃的,也给学生们带上。上海邮购的雪糕、东北的黏玉米,盖县的大西瓜、丹东的草莓、大魏家的樱桃、沈阳的糖葫芦……”

放假的时候,胡老师还会把空气炸锅带到学校,现场给学生们做奥尔良烤翅。“在超市里,我装了几大包鸡翅,售货员过来问:‘你开饭店吧?’我说‘自己吃。’她不解地望着我,我马上跟了一句‘孩子多。’然后笑笑离开。”

5月18日是二十高中新疆部所有学生的集体生日,巧得很也是胡宝江老师的生日。老师为学生们过生日,学生也为老师过生日。学生们会在胡老师的停车位上写上“胡爸生日快乐”;会在通往教室、办公室的走廊上、楼梯上一路贴满温馨的小纸条;会在黑板上写下满满的祝福;还会给“胡爸”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然后孩子们围在身边,席地而坐,一起唱一首给爸爸的歌。每当这时,胡老师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采访最后,胡老师由衷地说了句:“从有了我的新疆孩子,我的世界便是多彩的,我的生活便是幸福的,谢谢你们的陪伴!爱你们!永远……”

有着26年教龄的王玲

一家四代教师

同守三尺讲台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璐

对于有着26年教龄的中学教师王玲来说,第一个教师节至今仍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教师有着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教育情怀,他们物质上虽清贫,精神上却富有,我想到了我的一家。”

王玲一家四代都是教师,几代人同守三尺讲台,曾外祖父的气节和操守、外祖父外祖母的付出和执着、母亲的智慧和挑战都深深地影响着王玲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师道师德精神在王玲这个家庭中得到传承。

曾外祖父(王玲外祖父的父亲)王元志曾是丹东安东小学校长,日本入侵后,不允许学校教授中文,王元志辞职归田,以办农业报纸启发民众。新中国成立后,他来到大连,在大连党校图书馆担任整理党史工作。曾外祖母(王玲外祖母的母亲)也是一位教书先生,她敢于做自己,拒绝裹脚,人称“大脚韩先生”。

王玲的外祖母曹兆坤是小学老师,她几乎将全部的热情奉献给学生。那时教室里的黑板是石板做的,一次上课石板掉下来砸坏了曹兆坤的脚,她仍坚持上课。还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路上没有车,她抱着幼小的女儿从劳动公园走到桃源街去上课。曹兆坤被评为了大连市教育系统第一批劳模,同时登台领奖的还有她的爱人、王玲的外祖父王德良。在王玲即将走上讲台前,王德良嘱咐她一句话:对学生爱得要真、管得要严,但千万不能打学生。这句话,王玲一直铭记在心。

王玲的母亲王华馨是位物理老师,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具,28岁时就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

在教育世家中耳濡目染,王玲自然而然也成为一名老师,教授语文,并成长为大连市骨干教师。2007年,王玲刚来到三十五中执教,当时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一位刚从工地赶回来的父亲送孩子上学,手上还沾着水泥,看到王玲就鞠了一躬,王玲看穿了他的紧张和胆怯。

王玲在日记中写道:“孩子,当你走进三十五中的校门,走进我的教室,我就要让你们这些外来务工的子女们在我的课堂体验被平等尊重,被细致爱护甚至被宠爱的幸福。”

初一的大麦茶,初二的黑米茶,初三的冰红茶。一出考场,王玲班的学生30多人每人喝一杯来自老师亲手泡煮的茶。喜欢烘焙的王玲还常常给他们做披萨、蛋挞等作为下晚课的餐点。每次从外地旅游回来,她都会给学生们带点特殊的纪念品。这些不仅仅成为学生作文里的素材,更传递给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一位学生说,遇到疑惑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初中那个老师,曾告诉我们该怎样面对即将遇到的生活,怎样用更相信的心灵、更乐观的心智、更达观的心态、更有尊严地面对生活。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