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红用非遗“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做出的旗袍。

于江红用非遗“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做出的旗袍。

香云纱文创手提包。

香云纱文创手提包。

文图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卢真珍

在充满了烟火气的“甘井里·东市”里,有一间门店,招牌“馨怡坊”透着优雅,闹中取静,别有天地。

推开门,穿着绿底荷花图案旗袍的于江红一边招呼着我们,一边顺手做着小物件。一壶茶、一炷香,在繁杂的尘世间,享受静谧时光。一根针、一块布,在于江红手中飞舞,片刻间一件腰带装饰花就做好了。

于江红是大连市非遗“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7年前,她把祖传的旗袍缝制工艺捡了起来并发扬光大,继承了“镶、嵌、滚、岩、盘、绣”等传统工艺特色,加上上百种纽扣的花样,与香云纱面料一起,让旗袍这种民族服装焕发出新的光彩。

现在馨怡坊的旗袍供不应求,尤其受到三十岁以上知识女性的欢迎,她也有幸成为大连市非遗旗袍手工技艺传承第一人。

一次旅游改变方向,

从造型到手工旗袍制作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20多岁的于江红就从工厂里辞职,赶上改革开放第一波“下海潮”,做起了美容美发行业。她跟“王刚造型”的王刚算得上师兄弟,多年下来她的手艺被业内认可,连电视台做造型都会请她。

然而一次偶然的旅游改变了她的事业方向。2009年,于江红跟好友一同去南方旅游,发现在南方很多人都穿着旗袍。她心中产生疑问:现在旗袍又流行回来了吗?她小时候家传了旗袍、大襟等服装制作手艺。有那么一瞬间,那些几十年不曾想起的盘扣、缝边、剪裁手法等统统在脑中重现。

“我们家手工制衣是从民国就开始了,传到我这算是第四代。小时候家里的老人教我做衣服,我穿的衣服都是长辈们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于江红说,“那时我诞生一个想法:将家传手艺捡起来,做出最柔美的旗袍。”

2014年,于江红创立了馨怡坊手工旗袍工作室,到如今7年时间,她改变了很多人的穿衣习惯,量身定制的手工旗袍打开了市场。

南北拜师3年,

技艺精湛才敢开店

旗袍起源于辽宁,兴盛于上海、苏杭等地,于江红传承到的是属于辽宁地区的手法,全国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的技艺。工业加工的旗袍太生硬,缺了柔美,于江红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对得起每一件旗袍。

她将生意交给了丈夫,开始走南闯北拜师学艺。北京、上海、无锡等地,听说哪里有旗袍大师,她就会慕名去拜访交流学习。“上海的褚宏生老先生,被称为‘上海滩最后的裁缝’,老先生一辈子做旗袍,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师。我拜访老先生,跟他说,我家也是做旗袍的,但是技艺不同。老先生告诉我,这门手艺的苦只有入行的人才知道,而且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看到我很执着要做旗袍,老先生非常高兴跟我进行交流。他传授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于江红用了3年时间拜师学艺,提升自己的技艺,吸收全国各地旗袍技法的不同,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

偶遇香云纱,

旗袍内敛又升华

以往手工旗袍多用真丝,但是真丝太娇贵了,尤其是清洗特别麻烦。于江红在书上看到了香云纱,唯有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才能制作,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跟我的旗袍简直是天作之合。”于江红立即飞到顺德,与非遗传承人梁珠老先生谈起了合作。从那之后,馨怡坊的所有旗袍都是香云纱材质的。“香云纱不怕洗、不怕晒、有质感,上百年不变色,料子越老越柔软。颜色不明艳,却是内敛的柔美。我有时要养料子,沉淀三五年的老料才会拿出来做旗袍。这也就使得旗袍的价格比较高,但越来越多人喜欢香云纱,这样的一件旗袍,不仅是衣服,还是有价值的藏品。”

女儿加盟,

文创产品为年轻人所喜欢

去年,学成归来的女儿选择留在工作室帮助妈妈发扬手工旗袍传统。她给自己的定位是CMO运营总监,女儿新潮的思维更符合年轻人的想法。她把于江红工作室的制品分了4大类:高定旗袍、经典旗袍、新时尚服饰以及文创产品。

于江红开始忙碌起来,她制作了很多文创衍生品,比如香云纱的手提包、手机包、化妆品包、帽子、屏风、挂件、抱抱熊等等,没想到的是这些东西一推出就被大家疯抢。“参加大连市的一些非遗、文创展,我的香云纱制品,总是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这让我相信了女儿的‘生意经’。”

现在女儿又有了一个想法,她要把妈妈的手工旗袍推向全国。网上接订单,在全国各地开体验店,上门量体裁衣。借助互联网的科技手段,让更多人知道妈妈的手工旗袍技艺,穿上妈妈做的香云纱手工旗袍。这个想法已经在个别城市开展了。

“下一步,我要把妈妈解放出来,高定旗袍还是妈妈来做,文创产品则可以让更多设计师加入。扩大品牌,让‘馨怡坊’走出大连,走向世界。”女儿信心满满。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